波动光学是光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,包括光的干涉、光的衍射、光的偏振等,在物理学中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应用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。在光场或其他交变电场的作用下,粒子产生振动的偶极子,发出二次波。用这样的模型来解释光吸收、色散、散射、磁光、电光,甚至光的发射等现象,也是一般波动光学的内容。
电磁波理论在晶体中的应用称为晶体光学。光波的波长约为3.9-7.6 × 10 cm,一般的障碍物或气孔比这大得多,所以通常表现为光的直线传播现象。在此期间,人们还发现了一些与光的波动性有关的光学现象。例如,f.m.Grimaldi首先发现光线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偏离直线。他将这种现象命名为 “衍射”。胡克和R.波义耳分别观察到现在称为牛顿环的干涉现象。
这些发现成为波动光学历史的起点。在17世纪之后的100多年里,光的粒子理论 (参见光的二元性) 一直占据主导地位,而波动理论并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。直到19世纪,光的波动理论才迅速发展起来。
百纳光学 涂层产品可以增强反射、吸收等。